蚂蚁文学 > 短视频剧透历史:开局现代战争 > 第9章:朱标之死
最新网址:www.mayiwsk.com


    接下来朱元璋又就一些关于电的发现和徐达说了一通,比如转速和线圈匝数影响电的强度,通俗点说就是被电得没那么痛,徐达很想问是怎么发现的.但想想算了,万一陛下让他亲自去试,再摸一下咋办.

    又比如用部分东西隔绝接触铜线就不会被电。

    “未来将会是一个由能源驱动的世界。”朱元璋摸着胡须,高深莫测地总结道。

    徐达一脸懵,能源这词应是来源天幕,但是又是什么意思啊??

    “陛下,这能源又为何物?”

    朱元璋看着一脸懵逼的徐达,内心还是有些暗爽,于是解释道:“煤炭,石油,电,这三样都是能源,未来世界的一切机械都是使用这三者驱动的,这就是能源。”

    “煤炭能燃烧,可用于日常生活和炼钢,还可以发电,石油暂时不知道具体用处,电就不必说了,暂时不得其法而已。”

    徐达不断点头,关于煤炭的事他自然是有所耳闻,蜂窝煤和新的火炉在产煤地附近已经开始替代干草木柴了,毕竟这东西耐烧又便宜。

    而且这玩意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,当真是最好的燃料。

    不过遗憾的是煤炭分布极不均匀,如今金陵城附近暂无探明的煤矿,从北方转运过来的煤炭成本实在是太高了,根本无法普及,这是一个不小的遗憾。

    以后世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都觉得煤炭运输成本高,更何况如今。

    所以朝廷也曾将目光放在吕宋南边的那块土地上,按天幕标记的位置,那块地方几乎是离大明最近的、煤矿产量丰富、质量高的土地。

    不过一众大臣大致算了一下.通商船队一来一回,就算是拉处理过的精煤也不划算啊.

    主要原因就是煤炭价格不高但偏偏又重,以如今宝船的载重量来说根本运载不了多少煤炭。

    这是有道理的,朱元璋也没有坚持,只能等日后宝船技术改进,或者是宝船数量多到一定数量后再谈了。

    转眼间又是半个月,又到了天幕亮起的日子。

    徐达、冯胜、邓愈、汤和等人年初的时候挥师北上,最近才回来,因此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天幕前的这种“朝会”,此刻四处张望,显得有些兴奋。

    从其他人的神情来看,基本都是面露喜色,大明在天幕中是实打实的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好处,因此朝廷并不愿意错过。

    【历史上太子朱标是怎么死的?】

    【《国榷》记载洪武二十三年夏六月朱标背痈发作,嚎啕大哭号不绝口,朱允炆含泪抚摸日夜不离】

    【听到朱标的惨叫,朱允炆也心若惶惶、痛不欲生,并亲自用嘴吸朱标背上的脓疮,过了十几天朱标的背痈有所好转】

    【朱标那时35岁左右,正值壮年,以他的性格和太子身份,一般不会疼得失态、嚎啕大叫的,除非忍不住】

    【这种惨叫朱允炆听到后也都快吓尿了,可想而知朱标的背痈发作时有多疼】

    【过了两年,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,史书上记载,懿文疾甚,薨】

    【也就是说,朱标死前的前两年,患过九死一生的背痈】

    【历史上死于背疮的名人很多,比如项羽的亚父范增、唐朝诗人孟浩然、宋朝名将宗泽等等。】

    【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热气淳盛,下陷肌肤,筋髓枯,内连五脏,血气竭,当其痈下,筋骨良肉皆无余。】

    【筋骨肌肉最后都发炎成烂泥了,这也是背痈的病死率之所以那么高的原因】

    洪武年间,金陵城。

    朱元璋如遭重击感觉天旋地转,耳朵‘轰隆隆’的,父子两日夜相处、感情深厚自是不必说。

    他转过头来看看身旁脸色有些苍白的朱标,又看看天幕‘无声地’讲述,显然是无法将聪慧、仁厚的标儿同背痈这种恶疾联系在一起。

    就算是如今的标儿听闻此噩耗,脸色苍白了一些,但眼神依旧炯炯。

    这么健康、每日随他一起上朝下朝的标儿又怎么会和背痈联系上呢?

    关于朱标早逝这事尽管他是心里有数的,也做过很多的猜测,但到真正听闻内情时,依然有着锥心之痛。

    标儿可是太子,将来是要执掌神器之人,

    “传御医!”越想心越乱,完全忘了这是二十几年后的事情,立马宣御医给朱标看病。

    朱标脸色有些苍白,虽然他没见过背痈发作,但看父皇的脸色,也知道这病有多严重。

    因为此前天幕偶尔也会有各种传染疾病、大蒜素等的消息,所以也会有御医专门候着,此时听令上前,有些茫然

    一众大臣神色各不相同,例如宋濂等,自然是忧心匆匆,其他如‘燕王地下党’,则是神色不明,心中隐隐有些后悔.

    背痈之恶名他们自然有所耳闻,但天幕既然提及了.如果还有相应的解决办法,那.

    御医自然不敢在这时候抗命,眼见来都来了,自然仔细地给朱标详细地检查了一番。

    眼见老御医小心把脉,又侧耳倾听,一时间武英殿前都安静了下来。

    朱元璋还算镇定,虽然站了起来,但还是忍住了焦急的心情,没在一旁添乱。

    过了许久,把脉完毕后又给朱元璋行了一礼,郑重道:“回陛下、太子殿下话,太子殿下身康体健,并未发现有其他病症。”

    “至于背痈,天幕所言乃是二十年后所患.”

    朱标当然听出了御医口中的为难,而今不过是洪武三年,就算是神医在世也医治不了二十年后的病患啊,于是为了宽父皇心情,也笑言无事。

    朱元璋只是一时心绪乱了,如今冷静了一番,理智占据主导,就让御医先退下。

    一群庸医罢了,若其医术真的可靠的话,标儿何以会因此而送命。

    此时心情复杂,反而将全部的希望反而放在了天幕上!

    除了皇宫内,太医院、金陵城的大大小小诊所,大部分大夫、医师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,密切关注着天幕的动静。

    毕竟这不仅仅是在说太子殿下之事,也是说背痈这一病症,而今对背痈的各种诊疗方案效果并不理想,否则背痈也不用被称之为九死一生的恶疾了。

    “你说背痈和伤口溃烂是不是很像,能不能用大蒜素治疗?”有大夫小声探讨着,毕竟背痈这种情况,怎么看怎么和伤口溃烂相似。

    “这么一说确实是有些类似,都是患处流脓水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下次碰到的话倒是值得尝试一番!”年长的大夫考虑了一番,如若能征得病人和家属同意,也不是不可以试试看,毕竟以目前的艾灸疗法来看,效果很差,加上大蒜素一起,也不可能比这更差了吧。

    “话说后世的医术和如今相差极大,若是能学到这部分医术的话,怕是能救好多好多人。”年轻的大夫说道。

    年长的大夫笑着宽慰他:“如果天幕每个月都会教授许多内容,迟早有一天会提到医术的。”

    年长的大夫当然更希望看到这种场景,医者仁心,有时候医生就是病人的再造父母。

    汉末南郡。

    张仲景老神医聚精会神地听着,显然不愿错过后世对此恶疾的看法和诊治方案。

    在以往,天幕每次提及各种传染性疾病、病症时,都会提及成病原因和诊治方案,对于传染性疾病,连传播的方式方法和预防方案都会有所涉及。

    而后世这一套治疗方案是极有成效的,也正因此,这是所有大夫都不愿错过的。

    毕竟,多学会一种病症救治方案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多救一个人,特别是背痈这种恶疾。

    【现在我们知道,背疮是细菌感染的病症,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】

    【朱标这种情况放到现在,清洗患处后,头孢配合青霉素等抑菌药物内用外敷,基本都能搞定,但在抗生素出现前这个病是很难治疗的,更难的是彻底治愈。】

    【中国古代治疗背疮多是用中药提高人体免疫能力,靠人的免疫系统消灭细菌。这种治疗容易出现看似治愈,实际上仍旧有病菌潜伏的情况。】

    【背疮被认为是病之恶疾,被认为“脓成则十死而一生”的绝症。中医治疗背疮,不仅要求吃药,甚至还会动手术,而且痊愈后还要长期治疗和恢复元气,避免背疮复发,危及生命。】

    【史书上说朱标背疮十余日便治愈了,这在古代是几乎不可能的,很可能是表面上治愈,其实病灶还有潜伏。】

    【而且按照老朱家工作狂的性格来看,朱标刚从鬼门关回来肯定就会继续996、007的高强度工作】

    【关键是他并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好身体,在这样高强度工作一年后,朱标又被朱元璋派往关中与洛阳视察迁都事宜】

    【回京途中感染风寒的朱标还要继续加班工作,正是这两年病魔对身体的打击,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摧残,朱标身体被彻底掏空】

    【如此一来,背疮复发的可能性就非常高了。也许路上感染风寒是诱因,本质上还是背疮复发。但两个病都会出现头疼发热和全身疼痛的症状,史官记载分不清楚也是有可能的。】

    【所以朱标的死因极有可能是感染风寒诱使背疮复发,再加上他高强度工作,导致治疗效果不佳,最终英年早逝。】

    洪武年间,金陵城。

    朱元璋亲自动笔抄录背痈的成病情况,虽然他听不懂、也搞不明白细菌到底是什么,但天幕已经是他心中的希望所在。

    “又是细菌!又是青霉素!”朱元璋自然记得青霉素,在提及大蒜素制取的时候天幕曾顺口提了一句,但因为制取过程复杂无比,所以略过了。

    而大蒜素在这两三个月中可谓是不负神药盛名。

    许多疑难杂症较轻的病症基本是药到病除,重一点的稍稍调理也能很快恢复,再重的也能延缓病情恶化。

    也正因此,大明上下对效果更佳的青霉素可以说是渴望至极。

    一想到比大蒜素效果更佳的青霉素因为制取过程复杂就略过,而这个青霉素还是救标儿的药物,朱元璋欲哭无泪。

    !!!

    更无奈的是,后世言之凿凿有细菌,还给各种细菌分门别类起了名字,可.没见过.

    此时朱元璋一激灵,电也是看不见的.

    太医院的御医们此时才想起青霉素,因为做视频的后生嫌过程复杂就跳过了,于是也泪雨凝噎了:“.我们不嫌复杂的.”

    那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皇上啊!!!

    汉末南郡。

    张仲景一看病因,天幕又提到了细菌二字,手中笔抖了一下。

    再仔细抄录了诊治方法,竟是.头孢和青霉素

    都是老熟人,青霉素好歹知道是一种制取的药物。

    这细菌到底是什么?还有此前提到的病毒又是什么?

    二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,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?还有什么方法能看到它吗?

    张仲景隐隐间有种感觉,找到这种看不见的细菌和病毒,各种疑难杂症的病因或许就能迎刃而解,再到诊治就容易了。

    这是后世的学问体系,病症-病因-诊治方案,属于是从根本上了解和解决疾病,是让他也佩服不已的学问。

    张仲景也花了数个月的时间和精力试着去发现细菌,始终不得其法

    惭愧啊.后世都指明了方向了,自己却被拌在这丝毫不得寸进。

    《在抗生素出现之前,感冒导致发高烧都能随时要命》

    《怎么一说曹老板的头疾也是一包头痛散的事了》

    《老朱也是凶手之一,太子身体不好,还让他去西安考察迁都,鞍马劳顿》

    《细菌感染啊[狗头]》

    (本章完)

    
最新网址:www.mayiwsk.com